马祖澳两岸共迎元宵

2024-02-22 09:29:54  来源:福州晚报

黄岐半岛游海神,马祖摆暝文化祭

马祖澳两岸共迎元宵

马祖澳两岸共迎元宵黄岐镇的游海神队伍。连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

万盏花灯映古港,两岸乡亲敬海神。20日,连江黄岐半岛游海神民俗活动启动,马祖摆暝文化祭盛大开幕,马祖澳两岸乡亲共迎元宵佳节。

黄岐半岛游海神

黄岐半岛游海神民俗活动是福州市级非遗项目,也是元宵节的重头戏。据了解,连江黄岐半岛与马祖列岛隔海相望,每当元宵佳节到来之际,村民都会在正月十一到正月十七自发地组织起来,举办为期7天的游海神活动,祈求新的一年两岸风调雨顺、渔业丰收。正月十五是游海神最热闹的时候,在外游子、各地群众会蜂拥而至参与活动,人数可达数万。

20日(正月十一)晚,黄岐等乡镇家家户户张灯结彩,十分热闹。在出境牌、高照灯、乐队、高跷队、腰鼓队及二十四孝灯、108将灯等各色花灯队伍的簇拥下,游神队伍扛着一尊高8尺、宽5尺、重达50多斤的巨大海神头像,穿行在大街小巷。花灯上写着“国泰民安”“风调雨顺”等祝福寄语,村民穿上各式各样的传统服装,扮演各种角色。队伍如同一条灯火长龙,浩浩荡荡。当游神队伍经过沿街店铺及民居时,居民们纷纷挂起花灯、点燃烟火,祈求新年好运。

马祖澳两岸共迎元宵黄岐镇的游海神活动现场。连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

当地民俗专家介绍,从农历八月开始,就要“备花”——因海神头饰制作复杂费时,要提前几个月准备头像冠冕上的九龙一凤、狮子、珠花等物件。到了新年正月初一,就要“请神”;正月初二,要“开竹”,即制作海神头像;正月初九,要“开眼”,即用笔点睛。元宵当晚最热闹,沿街商铺敞开大门,渔民纷纷返航,并在船上装上爆竹。正月十七上午涨潮时,便要“送神”,在鼓乐声和爆竹声中,海神被送到海岸边。

黄岐半岛游海神习俗始于明朝,源自一个古老传说:相传玉皇大帝的三太子经常施展法力扶贫济困,因为渔民驱邪消灾而触犯天条,最后被处斩成三段。其头部放在黄岐半岛与马祖列岛之间的马祖澳,正月十一那天被渔民捡到,抱回岸上设坛祭奠,尊为海神,后来世代相传,成为马祖澳两岸渔民共同信仰的庇护神。此后,两岸渔民自发组织起来,举办游海神、庆元宵活动。

马祖摆暝文化祭

福马两地文化同源,习俗相近。在元宵节期间,马祖最重要的活动就是“摆暝”。

“摆暝”是福州话,即“排夜”的意思,村民会在夜晚开始守夜,并陈设谢神的供品,各村的鼓板乐队,也会配合迎神绕境的队伍行进。马祖的摆暝活动源自早期福州一带的农村,是具有闽东文化的特色祭典。活动期间,各村会在广场、庙埕等地,搭起一座座牌楼,村内的庙宇则会择期陈列丰盛的祭品,并举办绕境、祭祀,从傍晚直到深夜,锣鼓喧天、神轿阵头齐出、鞭炮声不绝于耳,信众沿街祭拜,为当地风味十足的文化盛典。

据《马祖日报》报道,2024年马祖摆暝文化祭从2月20日开幕,持续至3月9日。

元宵当天,摆暝文化祭活动将达到高潮,包括南竿乡马祖村天后宫、福澳华光大帝庙、津沙天后宫、珠螺玄天上帝庙摆暝绕境,北竿乡塘岐水部尚书公府、萧王府、午沙五福天仙府摆暝等系列活动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马祖鼓板乐是摆暝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。据《记忆凿痕——马祖故事集》《连江风情》等记载,马祖鼓板乐源自数百年前的福州。鼓板乐在马祖又称为“锣鼓板”,在南竿乡的牛角、山隆、铁板,北竿乡的后澳、芹壁、坂里,莒光乡的西圻、田澳、青帆,东引乡的乐华、中柳等村落,都发现了马祖鼓板乐这种打击乐的乐谱,都有群众乐队。

马祖鼓板乐所用乐器与闽东各地迎神赛会踩街时“龙灯舞”(即舞龙表演)的伴奏乐器相似,由狼帐(又称狼串、狼唱、长鼓等)、通鼓、大锣、小锣、大钹、小钹等组成。其中的狼帐,是由唐代“两杖鼓”转化而来,隋唐末五代时由南迁汉人传至福州一带,再传入马祖,所以它被视为地方民乐的活化石。(记者 郑瑞洋)

【责任编辑:陈颖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