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奋斗”依然是当代青年主旋律,来看青年网民社会心态→

2022-05-04 17:52:21  来源:共青团中央

  近日,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、上海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、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合发布《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(2009-2021)》。

  本次调查在新浪微博通过分层抽样抽取了4556个出生于1990年至2005年的来自不同区域、年龄层和教育层级的活跃青年网民作为研究样本,对其2009年至2021年发布的博文进行大数据分析。

  课题组建设了100余万条人工训练集数据库,根据每一条博文的计算,完成对样本用户在奋斗、收入、就业、婚恋、生育、环保、动物保护等专题板块189个指标的取值和研究,最终形成报告。报告共分为三大部分,分别为经济生活观、婚恋生育观、文化价值观。

  近年来,围绕青年工作生活和精神状态的议题成为媒体和社会讨论的热点。

  研究发现,“奋斗”依然是当代青年的主旋律,且随着时间推移,青年网民的“奋斗主义”倾向变得越来越强。他们渴望经济独立,并非“啃老族”,期待社会分配状况改善。

  数据显示,高达75.0%的青年样本都表达出积极的奋斗取向,鞭策自己不断努力,反对躺平;相比而言,只有极少数青年样本支持躺平;还有21.3%的青年既表达过奋斗意向,也表达过相似频率的躺平意向,属于混合态度偏好。

  青年网民群体普遍相信“努力有用”(占总数的73.2%),即坚信依靠自身努力能够实现更美好的人生;62.8%的青年网民具有较高的发展效能感,折射出青年网民群体对自身发展的信心与对未来的憧憬。这是激励当代青年不甘“躺平”,持续努力的精神支撑。

  调查发现,青年网民群体对体制外工作的认知相对统一,倾向正面态度,但在实际就业选择倾向中,仍有更多的青年网民倾向体制内工作。相关数据显示,12.2%的青年网民倾向体制内工作,11.5%的青年网民倾向体制外工作,10.2%无显著偏好,66.1%未明确表达相关内容。“00”后较“90后”青年群体更倾向体制内工作,“90”后青年网民群体更倾向于体制外工作(36%),“00”后青年网民群体则更倾向于体制内工作(44.5%)。

  调查数据显示,北、上、广、深等一线城市对青年网民的吸引力仍然处于上升阶段。有近七成青年网民表达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感,学习、工作、外貌、健康是成为引发焦虑感的四大因素。学习、工作、外貌、健康成为青年网民焦虑感的四大来源,青年女性、海外青年、东部青年、高学历青年压力相对较大。

  从青年网民焦虑的具体表现类型来看,学习和工作成为最能引起当代青年网民焦虑感的因素,其中有49.4%的青年网民表达了他们对于当下学习或工作状态的焦虑感。在其他的焦虑表现类型中,外貌焦虑和健康焦虑紧随其后,分别有8.6%和8.4%的年轻人表达了对自身外貌和健康状况的焦虑感。而对于社会上普遍认为可能带给青年网民较大压力的买房、结婚等问题,青年网民并未表达出很强的焦虑感。

  具体哪类青年网民更容易焦虑呢?在性别层面,青年女性在外貌焦虑、学习/工作焦虑和健康焦虑上的人数占比要明显高于青年男性。在地区层面,海外青年各方面焦虑感最高;东部青年焦虑感相对较高,并且是唯一具有房产焦虑的青年群体。在教育层面,青年网民的焦虑感随着教育水平的升高而升高。“越优秀、越努力、越焦虑”成为精英高校青年面临的现实问题。

  数据还显示,青年网民对美好的恋爱和婚姻充满憧憬,但其结婚意愿与恋爱意愿之间存在差距,不婚、晚婚的情势逐渐抬头。青年女性结婚意愿显著低于青年男性,但恋爱意愿更强。相比其他地区青年,中部地区青年愿意结婚的比例最高。相对“00”后来说,“90”后对婚姻的态度更积极正面,不愿意结婚和犹豫不决的混合态度比例更低。

  此外,青年群体思想观念和行为具有多样性。他们开放、自信,乐于在互联网上展现自我,具有强烈的精神需求和典型的文化价值取向。调查数据显示,83.74%的青年网民曾经有过与圈层关注相关的表达并持正面态度。圈层关注或多或少满足了部分青年网民的精神需求,是部分青年网民暂时跳脱现实压力、寻求精神寄托的渠道;而大部分青年网民没有固定圈层,往往“跨圈流连”,满足自己的多元文化需求。青年网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强烈需求,在日益成熟的商业化运作背景下,促成了近年来圈层文化的“繁荣”。

  (来源:共青团中央 、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)

【责任编辑:钟培培】